很多人的答案可能是:年龄。而最大的焦虑通常出现在 28~30 岁左右,因为衰老,因为……生育。
尤其现在三胎生育政策放开,很多大龄妇女犹豫不决,非常困惑、纠结:我到底能不能生?我究竟敢不敢生?
医学上的确存在最佳生育年龄
首先要承认的是,在医学上,「最佳生育年龄」是客观存在的。
从统计数据上来看,25~34 岁,无论是母亲自身的孕产并发症,还是胎儿的异常或不良预后,都处在风险最低的时段。因此,35 岁也被界定为「高龄产妇」与「普通产妇」的分界线。
以胎儿染色体异常为例,在母亲 35 岁后,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涨幅逐渐增大。
即使过了 35 岁这条线,怀孕后最终安全生下宝宝的,依旧是大多数。
不过,作为「高龄产妇」,为了让风险尽可能低,在临床上自然会有一些特殊待遇:不仅需要更严格地控制血压、血糖,医生也会建议合理利用无创 DNA、羊水穿刺等检测手段,减少生下染色体异常患儿的可能性。
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,无论是亲友还是医生,也都习惯性地一次次劝说女性:早点生孩子,母亲和孩子健康的几率都会更高。
这种劝说并非没有道理,但却有些失衡了——人群上的失衡,和决策上的失衡。
不平衡的劝说
关注生育年龄确实有医学意义,但当全社会都把生育风险的讨论聚焦在一个性别、一个年龄层,似乎是有失偏颇的。
其实,无论是男是女,年龄大都会增加生殖细胞里的突变。也就是说,男性也是存在「最佳生育年龄」的,一般界定为 27~35 岁。
当我们在讨论「最佳生育年龄」时,要记住,这个最佳,只是一个统计学上「最漂亮的数字」。
统计数字是一个很有用的参考。然而,对每个人的人生来说,有些独特的「数据」只有自己知道——
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?
你的身体状况、家族健康史如何?
你追求或拥有稳定的亲密关系吗?
你生活里可以称为「支柱」的存在有多少?
如果要抚育孩子,你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?
又能得到哪些帮助?
……
这些,都是在医学数据无法告诉你的事,但却是会深刻影响你生育后人生的事。
1
说真的,生孩子这件事的确是一场冒险,我们期待着编织一张无比缜密的网,把所有不确定因素隔绝在外,稳稳地接住这个即将来临的小生命。然而,人生充满不确定性,我们很难说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万无一失。
2
当个人价值、事业发展、家庭关系、生命延续……种种复杂问题交织在一起时,希望每个女性,每个家庭,都能经过衡量和准备做出最适合的选择,而不是在外界焦虑的裹挟下,因为所谓的「倒计时」而妥协。
3
所以,年龄不是生育的唯一砝码,更不应该成为所有女性的枷锁。